本篇文章2347字,读完约6分钟
自去年以来,校企改革已成为武汉大学校办行业协会许多年会或理事会的焦点。《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高校孵化的上市公司将很快从高校的创建中分离出来,企业将移交给社会,让高校回归教育。这是密集会议的声音。
“我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参考。”武汉校办企业秘书长鲁元向《长江日报》记者证实,校企上市公司即将与高校分离。至于如何实现这一点,他仍在摸索前进。
鲁元透露,校企改革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闭和转让、清算、整顿或取消没有效益的僵尸学校和企业的营业执照。二是转移,主要是针对与大学教学科研无关,或者已经孵化成熟的企业,如中国工程技术等五家上市公司。,并把它们交给社会进行运作,也就是说,把它们从大学里剥离出来。第三是保留一批,主要用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设计院、出版社、物流服务机构等。,大学资产公司是发挥监管作用的一级公司,必须保留,重点是以下二级公司。第四是集中监管。教育部、财政部和SASAC将建立一个平台公司,对保留的学校和企业进行集中监管。“与大学分离的企业不再附属于学校。学校有权盈利,但资产权属于平台公司,类似于SASAC在集中监管下设立的公司。目前,一个具体的计划仍在制定中。”
被剥离企业的人员应如何安排?鲁元说,拥有学校设施的人可以在学校内定居,可以选择返回学校或去企业。社会上的人们普遍遵循企业,并根据社会劳动法与企业进行协调。
今年3月,华工科技披露公告显示,华科实业预计自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大宗交易,减持股份不超过4000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份的3.98%。
根据减持计划的进展情况,4月15日,华科达实业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了1005.51万股,持股比例从28.68%降至27.68%。进入7月,减少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的计划已经进行了一半以上的时间。目前,降价没有最新变化。
无独有偶,天宇信息的最大控股股东华永创投计划在4月10日至下一个月的6个月内,将其持有的公司无限流通股份减少至不超过21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88%。公告发布后,中国风险投资公司于4月12日和4月15日减持了占公司总股本1.25%的流通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技工业大学也持有天宇信息5.74%的股份,没有最新的减持。华工风险投资和华科达产业都由华中科技大学控制。
根据华中网通的公开信息,从4月3日至6月21日,卓立和阎志通过在二级市场的多次收购增持了华中网通的股份。截至目前,增持的股份占华中数控总股本的15%。然而,华中数控的最大股东仍然是华科达实业。
业内人士表示,高校系谱上市公司重组股份或进一步与高校分离,将有助于上市公司与更多科研资源合作,增强后续研发实力。同时,上市公司将在平台、资源和项目方面带来良好的帮助,为业绩增长提供更大的空空间。
据了解,武汉大学办企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武汉大学、华科大学和大都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
自2000年以来,武汉的校办企业已集体上市。目前,在武汉地区成功上市的校办企业有五家(主板和创业板),其中三家是华科(华工科技、天宇信息、华中数控),一家是乌达(凯蒂三德),一家是五里(科技与光)。在五家上市公司中,中国科技公司规模最大,年产值超过60亿元,其他公司产值超过10亿元。鲁元说,在武汉的校办企业中,三个华科部门都有比较好的效益。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校办企业兴起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二是转化科技成果。这些给学校带来了发展,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问题。“教师必须兼顾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他们很忙,没有技能。结果,相当多的企业封锁了学校,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学校教学空间的诉讼甚至抵押都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鲁元坦言,资金支持仍然是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没有一家校办企业能够通过输血来支持学校。即使中国的技术效益更好,也不能给学校带来多少钱,而只能算作“添砖加瓦”。可以肯定的是,武汉高校90%的校办企业没有输血能力。
2018年5月1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中央通过了《关于高校企业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对高校附属企业进行彻底清理和规范。
如何推进校企改革?根据财政部和教育部发布的改革方案,武汉大学作为全国首批10所试点大学之一,进行了早期的试点探索。
武汉大学将于2018年底完成测绘报告,清理整顿学校所有企业,并于去年12月31日向教育部报告。2019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对调查报告做出正式答复。然后学校将出具整改报告,并上报教育部。改革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华中科技大学也进行了同步推广。
据知情人士透露,武汉大学已经报道了几十家企业,其中只有不到20家被批准和保留。其余的已经关闭并转移。中国地质大学报告了40至50家企业,希望保留10家左右,目前正在等待教育部的批准。
据悉,武汉市部属高校将于今年5月31日前完成校企测绘报告,6月31日前上报教育部和财政部审批,下半年提出整改方案,最终在2020年完成体制改革,省级高校将于几个月后进行改革。
在很多人眼里,校办企业制度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是校办企业的“大地震”。一些大学领导也坦率地向记者承认,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会因此受到很大干扰。另一方面,改革可以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联系。
“这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清理历史问题使大学‘精简’,回归教育的源头,并进一步走向标准化和法制化。”鲁元说,校企体制改革只保留了一些与高校密切相关的核心企业。与教学、科研无关或者已经孵化的,由国务院平台公司监管,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运作。
在鲁元看来,这一轮校办企业制度改革只是“裁员”的第一步。任忠要实现校企完全脱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