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3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马海燕)从今年秋天开始在中国部分省市的高中采用新教材,义务教育也从前年开始采用新教材。 全国统一采用《部编本》教材,标志着中国教材再次进入了“大统一”时代。
迄今为止,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等多种教材共存了10多年,《一本多纲》适应了各地经济迅速发展的不同阶段。 但是,随着中国教育的迅速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要求诞生统一教材。
教材的一些变化背后是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统一计划和联系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 实施新的高考,必须推进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编制和采用高中的新教材。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时期,各地都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的教材。 1951年秋天,人民教育出版社模仿苏联教材编写的第一本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出版了。 这是新中国采用的第一本教材。 5年后,人教版发表了第二套中小学教材,完全由新中国教育工作者自主改编,之后每隔6、7年修订一次。
采用最长教材的是《文革》结束后首次全国通用的10年制中小学教科书。 这个教材从1978年秋天开始采用了15年,到1993年版9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正式供给全国为止。
2001年开始的新世纪第一部教材,金庸的小说、周杰伦的歌进入教科书,一时成为话题。 之后,更多的现代人气人物进入了教材。 例如,馀华的小说《18岁远行》、《90后》记者最近的情报通信《探界者》钟扬。
各个时代的教科书,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还有时代的印记。 《八角二楼》《吃水不忘打井》《朱德的扁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在教科书中熠熠生辉。 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等一代英雄人物通过教科书进入少年儿童的心中。 陈景润、袁隆平、屠佑等著名科学家是一代少年儿童的榜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区明远参与了多版教材的编写。 他认为教材的一些变化折射了新的中国教育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继续进行教材改革,教材越来越改善。
根据这些教材,新中国完成了从成立初期的20%小学入学率向近100%的转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全面实现的新中国设立的初高中在校生只有11.7万人飞跃到现在的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
不管教材怎么变化,从中华优秀以前就传达了文化教育、爱国感情、国际视野,这是十几版教材不变的初学者。 《司马光碎缸》《孔融让梨》《自我矛盾》《刻舟求剑》等古老的中国故事是伴随着一代孩子成长起来的。 毛泽东诗文、鲁迅杂文小说分散在不同学龄的教材中,培养下一代风骨的力量源泉列宁、白求恩、爱迪生、达芬奇、爱因斯坦等外国人是中国学生教科书的常客。
顾明远认为最新版的教材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行核心素养很重要。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说,今后实施新教材的过程是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过程。 中国很大,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城市到农村,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要阶段性地在课程选择和学生的个人化学习中推进核心素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