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7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社北京5月4日电题:从“引进”到“走出去”中国核工业“底气十足”
作者邢翀
1958年9月27日是中国核工业史上重要的一天。 这天,在北京西南偏远的郊外刚建成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现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在地,简称“原子能院”)举行了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和第一个回旋加速器的交接仪式。
反应堆是原子能科学研究的重要核设施。 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建成后,中国核科学技术人员很快学习和消化了技术原理。 20世纪70年代中期,运行了近20年的重水反应堆设备老化,必须降低电力运行。 翻修需要处理人身安全防护等诸多课题。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原子能院的科学技术人员考虑了很多做法,终于在1980年完成了重水反应堆的改造,改建后的电力强化到15mw (兆瓦),经费相当于新反应堆的十分之一,应用范围大幅扩大。
参与反应堆改造事业的老专家张文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反应堆更高级,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心脏。 “这证明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的能力可以屹立于世界核反应堆之林。 ”。
张文惠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还不具备自行建设核反应堆的条件,如果不从前苏联引进,进入原子能时代就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 “但是基于‘引进来的’,我们不是遵守规则,而是思考、改变、勇气,真的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
1984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发设计建设中国第一座微中子源炉,2010年建设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增殖炉中国实验快堆,同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发设计建设多用途、高性能的中国先进研究炉,第一个技术指标是
关于加速器,从最初的数百kev (千电子伏)的低能加速器到现在开发中的230mev (兆电子伏)、250mev超导回旋加速器,中国国产加速器自主创新“加速度”,进而成为产业、医疗行业的精尖课题
从“一堆器”到“多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万钢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原子能院已经建立了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事业,为中国核行业的基础研究、先进的核能开发和核技术的应用开展,乃至新时期核工业创新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国核技术的“走出去”。 20世纪80年代,原子能院以改建的重水反应堆为原型,帮助阿尔及利亚设计建设功率为15mw的多用途重水研究反应堆——比林和和平反应堆。 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核设施出口项目,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称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微堆结构简单,易于采用,安全性高,有利于核技术研究的宣传。 1995年,原子能院为加纳的设计建设了高浓度铀微栈,随后援助了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的微栈建设。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对核不扩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更好地宣传微堆的采用,原子能院于2010年开始了微堆低浓度化研究,顺利完成了加纳微堆低浓度化改造,
在加速器行业,原子能院开发的无损检查电子线性加速器也出口到土耳其等地。
迄今为止,原子能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俄罗斯、法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195个机构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科学技术交流合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