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3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12月6日电题:青年科学家肖友利:聚焦“科研动力”探索天然物化学生物学
作者郑莹
40岁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友利最近一直在思考科学研究的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在老龄化的中国,克服老年人疾病的科学诉求很大。 2012年回国后,肖友利课题组试图比较经典中药天然产物,开展化学生物学研究,分析其生物合成和活性作用机制。 例如,开展了比较老年痴呆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天然药物生物全合成研究。
肖友利在制药公司工作,他说药物的研究开发历史悠久,通常需要10年以上,在这样长的时间内,千万人参与了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实验。 对制药人来说,新药真的在临床上被采用,治病救人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人生也变得圆满了。
“我们也一样,科研成果到最后产生了一点价值,发挥了应用效果,真的很满意。 ”。 肖友利说。
肖友利课题组主要从事生物学和化学方面的交叉学科研究,目的是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策略,探索蛋白质与化学小分子或代谢物的相互作用、药用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等。
他希望将来在人类疾病管理方面和资源环境改善方面,他都能真正做出自己的贡献。
肖友出生于1978年,家族兄弟姐妹4人,他最小,父母养育4个孩子上学相当困难。 他的父母很好,觉得他出生以来家庭条件一步一步提高。
他进入济南一中读高中。 “学校的学校名是郭沫若写的,郭沫若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那时科学对我感到了魅力。 ”。 1996年,他上了山东大学,选择了化学专业。
2000年,肖友利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继续学习时,感到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 “那时科研条件逐渐变好,最初刚去图书馆查了纸质目录索引和专业期刊,之后有电子期刊和网络,科研进展更方便,和海外的交流也频繁了。 ”。
中国那时开始重视科学研究教育,肖友利也幸运地赶上了好领导。 他那时自己的领导丁奎岭研究员从海外回来,对科学的严格性要求很高,比如新化合物的表现,一个指标有时可以证明问题,但领导从所有立场都做了所有重要的指标,“我们做的结果很完美 他对科学研究的终极要求,将使我受益至今”。 肖友利说,领导也告诉他从国际立场选择课题展开,国家当时也投入了一点设备,那时科研气氛越来越浓厚。
2005年博士毕业后,肖友利在上海通用电气全球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后,在海外学习、工作,在公司和科学研究院的不同平台开拓了视野。 2012年,我去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参加了合成生物学要点实验室。
这几年肖友利觉得中国在基础研究行业迎头赶上,和很多国际同行“并行奔跑”,甚至有一些“领先”。 但是,中国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换的联系还不够,科研人员进行的课题研究从纯粹的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紧随国际上的受欢迎行业,从具体应用的角度出发,“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圈子,公司项目是公司项目
他认为,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实力的增强,在“联系”方面应该有所改善,中国科学研究院可以联系公司,同时进行应用指导和基础科学课题。
肖友利也要这样要求自己,他说科学是自己有趣的地方,但要在这个框架下做有用的事件,让实验室的成果,得到公司的赞同和投资孵化,转化为生产力,推进国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肖友利说,个人的小命运和国家的大命运在一起,国家迅速发展,这成为了他的科研之路。 “40年来,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而成长,每次都有很好的学习成长机会,想抓住国家迅速发展的机会,做自己喜欢的同时有用的科学研究”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