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流放河曾经是兰州民间流行的古老习俗。 这个古老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人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过去,人们向黄河水中放川灯,不是为了欢乐,也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祭奠在黄河遇难身亡的亡灵。 点灯是为了向死者表示哀悼和哀悼而点灯的仪式。 流放河曾经是兰州民间流行的古老习俗。 这个古老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人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过去,人们向黄河水中放川灯,不是为了欢乐,也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祭奠在黄河遇难身亡的亡灵。 点灯是为了向死者表示哀悼和哀悼而点灯的仪式。
人们常说兰州是“山水之城”。 山上有水,但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有荒山绿化,水路交通掩盖了它过去的忙碌。 水上生活,水上风情在兰州人的生活中,渐渐远去,越来越消失。 送灯招魂的吊唁仪式也早被人们遗忘了。
过去,住在黄河岸边的人们,许多房子靠抬大竹筏、牛皮筏、木筏、赶木筏、奔跑来养家糊口。 我老家,西固区河口街。 解放前,300户以上的人中,60~70户以运木筏为生。 里面的艰辛和危险,不用详细说,可以想而知。
今天的羊皮筏子故事,是很棒的骄傲,但其实不是。 滔滔不绝地在黄河水里运木筏,不是闹着玩的,是非常危险的工作。 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里,有葬身鱼腹的危险。 在水中不幸遇难的人,连尸体都很难找到。 于是,父母们通过打开这样的灯来聚集灵魂的方法,通过祭祀亡灵来寄托孩子们的想法。 长期以来,送灯招魂也成为兰州人水上庆典的仪式,并沿袭下来。
当时人们用来收集灵魂的川灯,制作得非常讲究。 种植这盏灯的底座长一尺多长,宽约七寸的木板。 在木板的四角和中间,分别打孔。 在四个角落的洞里,各插一束纸做的莲花,在中央的洞里插蜡烛,或者放一面捏的“立灯子”。 流放河流时,黄河岸边设灵堂,阴阳道士吹奏击打,诵经超度,打开所作河水灯,每人轻轻地放在水面上。 通常放3个、5个、7个。
放置在这些水中的川灯,像亭玉立的莲花、绿色的扶红一样摇摆,信水离灯、近与远、烛光闪耀,漂浮在远方。 川灯带着亲人们的悲伤和寄托,在滔滔的黄河中漂流,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如果风很平静,在夜色中,川灯能在十几公里的水路里漂流,还能隐约看到。 人们在岸边看到灯光,深刻领悟了中华民族的孝道精神。 莲花是佛教极乐世界的象征,这种让看的人悲伤、让听的人心碎的放灯招魂仪式一直持续到解放后。
据说这条河流的习俗是从江南的水乡传到兰州的。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来自江南的客人在莲花池(小西湖)放河灯。 表达他们对故乡的思念:“西北的望乡在哪里,东南每月会有几次相会。”
风土人情。 有各地的民俗,各有各的论法。 被称为“黄骅之国”的泰国,每年都有泰历11月的月圆之夜——水灯节。 那时,在河边立起舞台,用水灯照亮河流,用烟花照亮夜晚空,是节日的庆祝景象。
泰国人以前传来的水灯,和兰州人的川灯很像。 但是,泰国的水灯以香蕉为基础,将香蕉叶像莲花一样折起来嵌入底座,是一艘形状像莲花的小船,里面插蜡烛,插柱子的香,放硬币,用水灯祭奠水神。 泰国水灯节不仅是为了祭祀水神,也是水边快乐的团圆节。
接近水,利用水,曾经也是兰州人的一大愿望。 前几天,兰州也举办了流放河的活动。 很多年轻人觉得新鲜热闹,但不明白流川灯的文化含义。 只是为了热闹而热闹,为了开心而高兴。 虽然缺乏人文精神,但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引起了民俗学家们的质疑。 但是,像这次河流的主办者这样的“古老而庸俗的新创意还是令人期待的。 但是,形式上还有待改善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