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4字,读完约3分钟
清明是祭祖的庄严而沉重的日子,为什么还会有青葱、放风筝等快乐的活动呢? 何光渝说,在中国民俗中,乐趣成分很高,俗话说“赤事白事皆喜事”,人们乐在其中,首要是为了鼓励,逝者离去,活人还得好好生活
寒食
“老贵阳人在清明的日子里,也有吃寒食的习惯。 ”。 住在小十字的78岁的陈富国说,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是在点心、凉粉、冷面上加上卤菜、凉菜。 锅魁加入卤菜、凉菜。
“小时候和大人去扫墓,觉得清明节很开心。 》红边门普陀社区82岁的沈秀英婆婆印证了舒锦文老人的说法:扫墓通常在郊区,相当于春游,一个人带着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前人后,大家一起吃,有玩也吃,最
上蓝色
今年62岁的许天友回忆说,小时候过清明后“挂蓝色”很流行。 据说当时,人们扫墓时除了纸钱蜡烛外,还拿着用纸切好的纸串挂在墓前,为了招魂,俗称“挂青”。 俗话说,“给孩子的坟墓挂白纸,不给孩子的坟墓拉屎”、“挂青”,成为家族是否继承人、是否繁荣、父亲慈子孝的标志。
“挂青”是以前流传下来的,实际上对后代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去亲人墓旁看看。 冬天来了,春天来了,草木发芽,坟墓容易破碎,所以狐狸兔子在挖洞吗? 雨季到来会崩溃吗? 亲自观看,给坟墓加土除草,供奉祭品,烧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节粑
沈秀英婆婆至今仍忘不掉那“清明菜”做的清明粑。 “清明粑据说有医药上的作用。 由于清明和聪明的发音很接近,所以还是孩子吃了清明就变聪明了,我们从小就总想吃清明粑。 但是到了清明节就可以吃了。 因为那时的清明料理是最好的。 ”。
“清明菜”是一种矮长绒毛的野青草,清香、甜美。 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繁茂,山顶开着小花,小簇稀稀拉拉地地黄。 开花前,采摘清明节菜,切成嫩块,在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上,撒上盐、糖、芝麻、花生混合而成的“拉子”蒸熟,放在鼻子边闻,有清明节特有的清香,放在嘴里嚼、嚼
染饭花
省文联副主席何光渝介绍说,贵阳布依族有在清明节吃“染饭花”的习惯。 这朵带有奇香的花将糯米饭染成黄色,供奉在祖先的墓前,表示对已故亲属的怀念。 另外,土家族人在清明节这一天要去墓地挂青,在家吃猪头肉,据说“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道”。
风筝
“风筝放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一行人飞上碧云的边缘。 ”72岁的贵阳老市民告诉记者,这是吟咏清朝风筝的竹枝语。 我国人民世世代代放风筝,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然后,“清明,清亮”,清明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 由于风和日丽,人们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出去春季野餐。 很多人拿着风筝到郊外去。 这是因为南方的风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吹得乱七八糟,但是立春以后,是风向一致,没有暴风雨,放风筝的好时期。
“过去,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后,剪了线,任凭清风送至世界尽头。 据说这样可以祛病,给自己带来好运。 ’重生的老人说。
资料来源:中国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