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0字,读完约4分钟
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生猪生产复苏明显,价格上涨预期也在降温。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对200个批发市场的监测和调度,中国猪肉价格已经连续四周下跌,跌幅超过20%。12月1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41.48元,比11月1日每公斤52.40元的峰值低10.92元,降幅为20.84%。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真海近日表示,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的拉动,养猪户补栏增种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生猪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回升势头。
他介绍说,从10月份的监测数据来看,生猪生产的重要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首先,我国可育母猪存栏量首次停止下降回升,可育母猪存栏量逐月增长0.6%,这是19个月来的首次增长,意味着猪的基本生产能力开始恢复。二是规模化养猪场生产迅速恢复,中国年产5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可饲养的猪和母猪数量连续三个月逐月增加。第三,生产的恢复一直在扩大,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的生猪生产迅速恢复。黑龙江、陕西、河南、吉林、山东、安徽等12个省的生猪库存已停止下降并有所回升,西南和华南地区的产能下降也有所放缓。
“总的来说,可育母猪的数量增加了,生猪的数量基本上见底了。虽然11月份的数据还没有完全收集,但根据这一趋势,11月份的生产情况应该会好一些。”他说,生产的持续恢复意味着未来供应将会增加。
关于影响供应的其他因素,杨真海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进口增长43.6%,第四季度进口仍在增长;不久前,有许多农场饲养大型猪。四头大猪的屠宰量相当于最初五头猪的肉产量。即使屠宰量不增加,猪肉产量客观上也会增加;第四季度,通过进口和商业库存倾销增加了冻猪肉储备,储备充足。此外,自6月份以来,屠宰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和批发商有更多的库存,这将逐步增加消费高峰期的市场容量;家禽、牛羊肉等替代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市场总供给预计良好,这不利于生猪价格的持续上涨。
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对恢复生产非常重要。今年以来,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中南六省(区)在不同地区开展了防控试点工作,重点是改变传统的生猪运输方式,推进“猪运”向“肉运”的转变。
杨真海说,开展区域性防控对动物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非洲猪瘟的防控情况,在已确诊的155起疫情中,有100起(64.5%)是由猪及其产品的运输和相关人员、车辆的传播引起的。动物疾病的区域化管理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国际惯例和基本经验,特别是在已经成功根除非洲猪瘟的国家。
近日,中南六省(区)应急指挥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南生猪运输试点实施相关办法的通知》,明确从今年11月30日起,将尝试通过“点对点”方式将生猪从区外转移。
中国中部和南部的六个省(区)的猪肉价格会不会因为有关生猪运输措施的实施而上涨?
杨真海说,区域防控不是封锁区域生产和销售,而是服务于动物疾病的防控。中部和南部六省(区)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的公告并不意味着不允许转移区外的生猪。一是对种猪和仔猪不采取限制性运输措施,通过出关检验的种猪和仔猪可随时转移到中南地区;第二,猪肉和猪肉制品只要通过检疫就可以转移到中南地区,没有任何其他限制;三是2020年11月30日前,符合跨中南地区“点对点”运输申报条件的生猪仍可向中南地区转移。
“上述措施充分考虑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方向和当前稳定生产供应的现实。一些在互联网上‘全面禁止’的传言是不现实的。”他说。
杨真海表示,根据中南地区的监测统计,自11月30日以来,从该地区以外进口的猪肉和生猪数量没有明显变化,猪肉价格总体稳定。综合判断,在中南地区试点实施生猪运输措施不会成为价格上涨的额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