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9字,读完约3分钟

汇津桥,俗称马涌桥。 这是清代中叶建造的三孔梁式古桥,珠江涨水时,河水从海珠溢出东西两端,在这里汇合,因此被称为“汇津”。 桥北接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街。 桥的东侧保留着清代的修缮和“禁占官涌”的碑文,在当时的桥的地位上可见一斑。 至今,它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道,桥上行人不断涌入,是目前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寻访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汇津桥”

详细谈谈汇津桥

汇津桥位于马涌直街,这座桥为三孔花岗岩梁,长28.25米,宽3.1米,石栏杆线条简朴,水两腿均筑分水处,建于三水汇合处,桥上潮起潮落,潮起西注 宣统二年( 1910 ),汇津桥翻新,桥的两侧刻有“汇津”二字。 桥南侧矗立着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宣统二年的《禁占官涌碑记》、《续修汇津石路碑》、《桥神》碑。 据说建桥那天,站在桥上看到了潮水的涨落。 由于东西泉水注入桥下,形成“合流津”的景色,所以桥名为“汇津”。

“寻访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汇津桥”

汇津桥是位于马涌河(前称瑶溪)的三座古桥之一,与立济桥、晓港桥齐名,汇津河有三大水,一个从永兴大街流入,一个从珠江游泳场流入,最后一个从沙园流入,三水聚集,因此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桥的北边设立马屋,每天有多匹马在汇津桥两岸穿梭,因此也称为马涌桥。

“寻访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汇津桥”

广州海珠区(俗称河南)为岛区,被广州珠江前后航线包围,国内河流纵横开封。 海珠涌由鸭脚涌、小港涌、马涌、三股涌组成,曾统称“马涌”,1986年起改称海珠涌。 横贯东西,西端在凤安桥以西420米处与珠江后航道相接,东端通过鸭脚关桥与珠江前航道相连,主流全长5830米,加上支流,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流经7条行政街道,1998年人口达到10万多人。

“寻访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汇津桥”

古今汇津桥

明清以后河南的开发多集中在珠江前航道沿江一带,汇津桥附近长期以来是近乎市废的农村风貌。 排列在马涌堤旁的水松(这里至今仍被称为松树之基),芦苇丛筑巢栖息。 渔舟唱歌慢,花木扶疏,风景饶有情趣,清代许多诗人留下了田园诗。 冯筠的《泛棹马涌桥鼓琴》诗曰:“曲曲溪桥双桨轻,露蒙烟重海云情。” 芦花十里溪边月,又听渔歌。 ”。 吴绍东的《日暮过马涌桥》一诗写道:“田禾正穗熟,垂有十里黄云。 荷花风,送香吹也行。 天上有三只鸟,有时有归云。 晚上很凉爽,清爽有诗脾。 ”。 这就是汇津桥畔美丽风景的真实写照。

“寻访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汇津桥”

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水污染严重,昔日秀丽的风景不复存在,但从1986年开始,政府耗费巨额资金整治马涌,搞好环境保护,造福人民。 经过10年的努力,疏浚河床污泥,铺上堤坝护石,沿路种植柳树、相思树、大叶榕等青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桥端建成了双体六角亭和石台,成为一个凉爽的地方。

“寻访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汇津桥”

现在,充斥着原有多种多样的桥梁,但有一定文物残留价值的旧石桥得到了保护,经过修理后大放异彩。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寻访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汇津桥”

地址:http://www.i0dm.com/武汉旅游/1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