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84字,读完约5分钟
中新社北京8月20日电题:“让文物谈谈”,习大为什么这么重视文化遗产?
中新社记者马学玲
8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大去甘肃进行调查研究,第一站来到了“一目千年”的敦煌莫高窟。
20日上午,他来到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观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了河西走廊长城、关狭历史文化状况的介绍。
从众所周知的古典国粹到众所周知的民间技术,一直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强调“让文物说话”,谈论中国,讲述信息表现的世界。
多次“打卡”博物馆“让文物说话”
在地方视察中,习先生多次访问博物馆。
年2月,习大在北京市考察事业时,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了北京历史文化展览会。 在贵重的馆藏展台上,他提醒忙于拍摄的记者们“要注意不要碰,要负责不要伤害我”,引起了笑声。
展览中,670多个文物零件逐一陈列,习大一边认真看,一边听介绍,一边和专家交流讨论。 在展示的基础上,必须重视修史修志,向文物说话,向人们传达历史的智慧”。
年2月,习大在西安市博物院参观时强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继承祖先的成果和荣誉,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记住历史的挫折和教训,减少弯路,使之前进。
“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年4月广西之行中,习近平在大力考察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时指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年7月在内蒙古考察时,习大来到赤峰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叙事诗《格萨(斯)尔》的说唱展示,与《格萨(斯)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他指出必须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支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世代相传。
在这次敦煌莫高窟,习进洞实地观看了历史悠久的彩色、壁画。 敦煌研究院的座谈指出,敦煌文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包容、借鉴和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掌握和传承历史脉络
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现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也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中。
年2月,在四川省做调查研究的习大来到了成都市邹都市区唐昌街道战旗村。 在“唐昌布鞋”展台前,习大说:“花钱买一双! 」笑了。 唐昌布鞋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一针一线缝制的“非遗”。
年7月,鼓浪屿被允许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不久,习大发出了重要指示。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期机制,精心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历史脉络。 ”。 鼓浪屿成功的申遗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媒体报道,现在被认为是鼓浪屿“地标”建筑的八卦大楼多年失修,失败了。 工作经费维修困难,当时厦门市委常务委员、副市长习大立即指示有关部门拨款30万元人民币,解决了燃眉之急。
习大和良渚古城遗迹也有好故事。 据报道,他在浙江就业时,去过两次良渚调查。 2003年7月,他在良渚遗址得知“影响遗迹安全的湖州市德清县6个石矿关停困难”,第二天去湖州进行了调查。 很快,这六个石矿就关闭了。
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古城? 习大说:“良渚遗迹是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许多宝贵的财富。 我们必须保护它”。
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居世界第一。
“保护文物的工作在现代,利在千秋。 ”。 这就是大力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理由。 除了锻炼身体用力,他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确立“保护文物也是业绩”的理念,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守土履行责任。
谈论中国,信息表现的世界
很多外交场合也表现出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习俗的重视。
离开国门访问时,他访问了教科文组织总部,参观了古埃及文明遗迹……在异国他乡,学习文物,谈论文化、论文文明,谈论中国,谈论信息表达的世界。
“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从地宫出土了20件美丽的琉璃器。 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琉璃器”,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习曾经大大提出了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他表示将博物馆收藏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写在古籍上的复印件全部活着,使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大以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钟金铜蚕”为佐证,讲述了前辈们在2000多年前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外友好交流新窗口的壮举。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很大程度上表示:“中国愿与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地继承文明提供必要的支持。”
“今天,我们要铸造中华文化的新光辉,就必须以更博大的心,更广泛地开展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更积极地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 ”这次在敦煌莫高窟,向文化事业者讲述敦煌的故事,传达中国的声音,努力构筑“一带一路”。
正如习大所说,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 人们相信未来的中国会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果为世界做出贡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