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92字,读完约6分钟
“仅20年,中国就全面建立了无偿献血制度,实现了临床用血液所有公民的自愿无偿捐赠。 ”。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 根据国家卫生委员会新发布的官方资料,我国无偿献血人数连续20年增加。 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数约为30万人,每年接近1500万人。 1998年全国采血总量不足500万单位,每年达到2500万单位,增加了4倍以上。
献血量的增加,为临床用血液提供了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献血安全、血液使用安全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第16届世界献血者日到来之际,科技日报记者深入理解了科学技术手段如何成为血库“防护盾”,在血液管理、病毒检查、临床采用方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清洗、新鲜冷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产品达20种。 ”。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表的科普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血多用途”成为现实。 这不仅是为了拯救越来越多的人的生命,而且不会引起将不需要的血液成分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从而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捐赠血液的方法也在科技“力量”之后改变了。 除了捐献全血,还可以单独捐献血小板。
在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可以看到多台血液成分单采机,单独采集血小板,据员工说,血小板的生成速度比红细胞快,通常捐献血小板3天后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血球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献血不再是献血者献血输入患者身体,而是随着血液成分的产品大家庭越来越庞大,血液中的不同成分被分离成不同的产品提供给不同的患者。 资料显示,中国全血采用量从1998年的100%下降到每年的0.3%,成分配制率达到99.3%。
新闻化改善“容易献血,难以用血”
在浙江,有特别的“价签”。 没有实体也没有价格,但记录着一个身体的公益“能量”。 “现在全省有近50万人领取电子献血卡,10万人以上使用电子献血卡定期参加无偿献血。 ”。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冀新科说,电子献血卡记录了每个人的献血情况,献血量可以转换为公益点。
这张电子献血卡的背后是包括采血app在内的整个新闻化云平台。
“以前献血者及其亲属在医疗机构需要血液服务时,需要拿着纸上的相关说明资料去采血机构专业清算。 ”。 俞新科说。 这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容易献血、难以献血”的不均衡模式,成为消除人们献血欲望的第一障碍之一。
通过采血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新闻网络,比较有效地消除了这个障碍。 俞新科表示,浙江所有献血者的消息自动发送到各医疗机构,通过数据推送,献血者和亲属出院时用血液获得免费数据,自动结算相关血液费用,实现了用血液结算的无纸化、零运行。
供血新闻的共享只是血液新闻化管理的一个环节。 浙江省建立了从“血管”到“血管”的新闻化管理系统,将新闻化管理勾结到血液采集、血液质量安全管理、临床用血液管理、血液服务的整个链条上,确保了血的安全。 “我们开发了核酸集中化检查的新闻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地区核酸集中化检查相关状况数据的网络化,实现了标本的收发、检查结果的发表等全数据全过程的追溯。 》俞新科表示,浙江省血站管理新闻系统也升级了,实现了血站业务管理数据的自动归集,并对一个关键节点执行了数据检查,保证了血液质量的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很强,他说新闻化是加强血液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血液质量、扩展服务、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国家卫生委员会正在推进和加强新闻化建设,升级改造全国血液系统的管理系统,积极探索利用新闻化加强管理和提高服务的经验。
实现血液核酸检测的全面复盖
消除血液质量关联差,降低血液废弃率是血液质量管理系统的使命。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递,如果采集被这种病毒污染的血液导入血库,就会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是通过蛋白质抗体反应检测的,病毒以遗传物质(核酸)的形式进入人体后,经过时间后合成对应的蛋白质,成为“现状”。 这是因为早期检测不到。 为了降低病毒窗口期的感染风险,我国实现了血站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的全覆盖,在病毒早期开始合成蛋白之前检测到了核酸。 周长强表示,年来我国血液核酸检测实现了全覆盖。
以艾滋病为例,从HIV进入人体到从血液中发现抗体的时间现在是20天左右,在这期间,抗体检查很难发现病毒。 核酸检测将HIV的窗期缩短为11天,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期分别从原来的50天、72天缩短为25天、59天。
处理血液供应紧张的问题
季节性、地区性、偏型的血液供给紧张是世界性的课题。 推进“开源”、“节流”是在确保血液供给安全的基础上,处理血液供给紧张需要粗略。
“节流”是加强血液采集的管理,关注临床环节。 周长强表明临床用血液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28个省成立了省级临床用血液质量管理中心,健全临床用血液的训练、监督、管理、评价和通报制度,以临床用血液作为医疗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规范血液标准,严格使用血液指标,对医疗机构进行患者的血液管理
另外,血液的供给也有采集残留的区域和采用区域的峰值不重合的情况。 为了应对申诉多、存储少等情况,各级也建立了血液警告和资源调配机制。 年,全国区域间配制血液184万单位,其中省内配制158.5万单位,省间配制血液25.5万单位。 这些措施比较有效地缓解了地区间、季节性、偏型血液供求的矛盾,保障了要点地区、重大活动的临床用血液诉求。 例如,湖北省建立了区域联动警报保障机制,全省统一采购血源,武汉市医疗机构重点支持血液量比较大的地区,确保了全省采血的平衡。
相关链接
无偿献血代替亲戚朋友互助临床用血液转移平稳
互助献血是亲戚和朋友互助献血,血液供给紧张时采取的应急措施。 国家卫生委员会于年在全国除少数边远地区外,全面停止互助献血。 近年来,全国临床用血液转移平稳。 除极小部分地区外,目前所有临床用血液都来自无偿献血。
国家卫生委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表示,从统计数字来看,年全面停止互助献血后,全国无偿献血人数和献血量分别增加2.8%和3.7%,持续的“双增加”基本满足临床使用血。
周长强烈表示,我国一直坚持血液的公益性,将血液作为基本医疗服务提供给患者。 他呼吁公众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事业,礼物玫瑰,手有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