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8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社上海9月18日电题:“90后”在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地球仪旁解答“成长的烦恼”
中新社记者李氏以水晶波为特征
作为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快速发展的外部重要窗口,1990年打着开发开放旗号的上海浦东是不折不扣的“90后”。 28年就像白驹过隙,现在《改革开放样品》浦东在中国改革开放宏观篇上写了一支新笔。
很久以前,浦东的“最高的大楼”是海滩上24米的消防展望塔。 现在,以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楼为首的陆家口摩天楼群进入了世界上最贵的办公楼。 消除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不自然,现在浦东以一区的力量冲击着gdp“兆俱乐部”。
有人计算了账目:是大楼的高度计,从24米到632米,浦东“长度约增加了26倍”。 根据gdp,从1990年的60亿元到去年的9651亿元,浦东“增长”了约160倍。
但在上海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第一任主任赵启正眼里,“与世界经济融合,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对话”的全球格局是浦东真正的“高”和“大”。
浦东面临的是太平洋,欧美,全世界。 邓小平20世纪90年代初的话被浦东人依然津津乐道。 从开发开放一开始,就向太平洋浦东投入眼球,吸引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假设亚洲经济发达的地区是高速公路的话,东京、首尔、香港、新加坡等就像一盏“路灯”。 浦东“发动机”轰鸣,上海“马力充足”,长三角也起飞,进入世界6个城市群。 注视世界地图奔跑的浦东成为书写“中国奇迹”的最好窗口之一,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和成果。
站在“中国的开放之门不关闭,越打开越大”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再次发出了扩大开放的声音。 如何在新的扩大开放中继续领先? 浦东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站在地球仪上思考”赵启正的委托与这里的官员、学者的观点一致。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认为浦东下一条路是构建中国扩大开放的高能级平台。 平台建设的重点是上海自由贸易区向自由贸易港的转变升级。
在国际上,自由贸易港属于最高标准的开放环境,其突破效果大于自由贸易区。 赵晓雷认为,为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可以将中国的国际业务监督管理和市场管理进行相反的改革,中国的管理体系整体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平台上凝聚的高端要素培育新的功能和产业,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优质快速发展。
“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全面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全球资源配置竞争力、“四个企业品牌”竞争力、现代产业竞争力和人才环境竞争力,在推进经济优质快速发展方面树立榜样。 ”上海市委常务委员会、浦东新区委员会书记翁祖亮如是说。
从浦东洼地到高地的增长实质上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快速发展路径变迁的缩影。 站在地球仪一边,“90后”浦东进一步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也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重新出发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