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3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题:周恩来侄女周秉建:“伯父的教诲给我带来了一生的恩惠”
中新社记者万淑艳
全国政协委员、周恩来侄女周秉建3日出席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会议开幕式后,特别请中新社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前拍照。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周秉建每年都在这里留下照片。 她在会议间隙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为纪念难忘,说:“伯父生前为两岸统一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伯父去世后,追悼会前,他的瓮在台湾大厅停了一夜。 ”。
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这天正好召开了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 “伯父担任过新中国总理26年。 正好有这样的偶然,我觉得这对他的老人是很好的纪念。 ”。
4天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生120周年的座谈会,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大出席了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谈话。 周秉建应邀参加座谈会,清楚地记得习主席在谈话中强调:“周先生是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 我们每次提到这个名字都很温暖,很骄傲。 ”。
她说伯父一生为“中华崛起”,为“中华飞跃世界见面时”,为“我认定的主义一定不变”的使命而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献身,实现了真正的鞠躬尽瘁、死亡。
周秉建的父亲周恩寿是周恩来的亲弟弟。 从小,她就和父母一起去中南海西花厅看望伯父伯母,有时住了一段时间。
“伯父对我们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点滴中”周秉建说,伯父是国家和人民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不是为周家服务,不允许后辈对外谈论与他的关系,打着他的品牌谋求自己的私利。 “一点也不行。 这是我一上小学,就被说了好几次。 ”。
周秉建从小就和家人住在西城区的长屋里,和邻居们一样,煤渣用黄土做煤球、煤饼,排队买白菜、土豆。 “伯父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是我们大家的领袖,他的理念都是为人民服务,成为和人民一样的人。 ”。
1968年,十几岁的周秉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挤进了内蒙古牧区。 两年后,她经过一时三个月兵,被伯父劝继续挤进牧区。 1975年,她被牧民推荐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的中文系蒙文专业,毕业后回到牧区工作。
1994年转入北京前,周秉建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26年。 “小时候,我和哥哥姐姐们接受了伯父的理念,他希望孩子们中在一线基层当工人和农民,我做到了。 ”。
周秉建说,50年了,她的心从未离开过草原。
多回到牧区的生活和调查中,周秉建每年向全国政协大会提出关于草原的建议。 今年,她关注推进锡林郭勒草原生态保护横向补偿机制的建立。
在委员驻地,周秉建房间的桌子上堆满了资料和书。 她说自己应政协的职务要求,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的想法,在参政议政的新工作中继续承担起履行自己正义的责任,“是纪念伯父的最好方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