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40字,读完约17分钟
这是一次极具冲击性的体验:从343公里外眺望地球,大地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漫长,青藏高原雪域云天如触手。
这是一次美好的旅行。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只有几个人的出征就像万马千军上了战场,每次都显示出中国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
这是千锤百炼的英雄集团: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书中,飞翔的勇士敲空无疑是最精彩的一页。 今天,他们在写新时代的新华章。
他们是英雄的中国宇航员集团。
"每次对宇宙的试探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
这是整个宇航员的荣耀。
年7月28日,八一大楼。 明媚的眼睛,庄重的表情,挺直的样子,51岁的宇航员景海鹏抬起头上前,闪闪发光的“八一勋章”紧贴胸前,三次振奋了进入宇宙的他的心——这是授予最优秀军人的最高荣誉,伟大的祖国是最伟大的
中国宇航员的脚步随着国家变强的鼓点,以“世界瞩目的速度”走向新的方位——
年6月26日8点07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王亚平站在“最高讲台”,在40分钟的宇宙科学课上,在成千上万青少年的心底播种了科学和梦想的种子。
年11月18日13点59分,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了33天的中期停留,为后续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短短三年的两次飞行,飞行时间超过历史总和的两倍,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超过了以往的总数。
一次中国的腾飞步伐,留下了民族永远的记忆,中国人来到宇宙,然后自信地飞得更高——
2003年10月16日6点23分,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船,21小时23分绕地球14周,飞行了近60万公里,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路上刻下了中国人的数字。 时隔两年,费俊龙、聂海胜执行了危险性和难度系数非常高的神六任务,实现了载人航天从“每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飞跃。
2008年9月27日16点41分,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合作下,完成了第一次宇宙飞船开航,在343公里的宇宙轨道上与中国人实现了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为广大宇宙增加了五星红旗的鲜艳度。
2012年6月18日17点04分,景海鹏、刘旺、刘洋“飘”到天宫1号。 宇宙今后真正意义上有“中国之家”。 第一次牵手对接。 刘旺会不到7分钟,误差18毫米的中国精度,博得世界喝彩……。
从神舟5号到神舟11号,13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仓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叉对接技术的国家。
“每次向宇宙叩头,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在新时代到达征服宇宙的新征途时,这个雄心壮志总是在宇航员们心中激荡。
"你们飞得多高,中国人的头就高了. "
有时,梦想瞬间安静地产生。
2003年,杨利伟飞往宇宙时,两个年轻的飞行员在不同的地方,在电视上看到了火箭发射的瞬间。 25岁的陈冬说:“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杨利伟一样飞往宇宙,为祖国飞得更高? ”。 23岁的王亚平看到火箭闪耀的尾炎,脑子里想:“中国已经有男性宇航员了,什么时候有女性宇航员了?”
唰! 整流罩一打开,神舟11号船的右舷窗就亮了,宏伟的宇宙再次震惊了景海鹏。 一句话“爽! ”陈冬初见蓝星的惊喜,呼喊着实现他自己飞翔梦想的舒适睡眠。
从飞行回来后,出于好奇对王亚平说:“你在宇宙中做梦吗? ”。 她笑着回答说:“在宇宙中,即使不做梦,我也已经在自己的梦里了。”
所有宇航员都知道飞翔的梦想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每次载人飞行都有10万多名技术人员像齿轮啮合一样团结合作,举起英雄在天上飞。 “二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形容为“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个体什么也做不了”。
刘洋讲了一个打动她的小故事。 发射塔架子上有紧急避难的逃生滑道,高52米,宇航员在执行任务前进行训练,技术人员事先进行实验。 一位年轻的女宇航员对刘洋说,她试着跳的时候,下面黑得两腿发抖,但以为自己成了宇航员们的“沙袋”,很高兴。
“到了宇宙,地球的重力很小,但祖国的重力越来越重。 ”宇航员们有着共同的心情:每次飞到祖国上空,心跳都会加速,不由得凝视祖国的疆域,不由得想隔着舷梯的窗户触摸,每次都会泪流满面。
费俊龙就这样对海外同行说:“你可以分享我的乐趣,但不能分享我的骄傲。 因为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着13亿多人民! ”。
杨利伟至今还有难忘的场景。 2004年,他访问美国纽约时应邀出席了中国华侨的活动。 将近八十岁的华侨拉着他的手,语调颤抖,脸上充满泪水。 “你们飞得多高,中国人的头就多高! ”。
刘洋珍藏着一张照片。 2012年10月,她参加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60周年的校庆,退休的女教授推开人群和她一起拍照。 第二年5月,她再次来这里和学校的师生座谈时,男孩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我奶奶给你的,我长大了也要当宇航员。 ”。 刘洋打开一看,竟然在去年和那个退休的女教授的照片中,背面写着“向为宇宙飞行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越过了“上天的阶梯”,创造了训练零淘汰率的记录。 世界上的宇宙界绝对没有
1998年1月5日,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从100里中选出一人,精心选拔的14人聚集在北京航天城市,成为中国第一名宇航员。 他们对着五星红旗说:“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 ”庄严地发誓。
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宇航员大队诞生了。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空中飞行,人类进行了200多次载人航天飞行,900多人进入了宇宙。 面对风险不可预测的飞天之旅,必须稳步赶上。
北京航天城市、宇航员大队公寓的门柱上刻有“珍惜崇高荣誉,走向更深的宇宙”的队训,目睹了飞行员向宇航员的转变,从天空向宇宙的飞跃。 天空、宇宙、一字之差以苏联宇航员列奥诺夫的形象被称为“天上的阶梯”。
14名第一批宇航员加入宇航员大队时,年龄最小的是30岁。 工作了10多年,书也搁置了10多年,突然把书捡起来当学生,一年中系统地掌握多个涩的学科理论,对谁都是严峻的考验。 因为它也被称为“登天第一关”。 来某节课的老教授说:“三个月内上完一年的高等数学课,真让我为难。”
王亚平参加宇航员选拔时对杨利伟说,成为宇航员最难的是什么? 杨利伟说:“我要学习。 ”。 她加入宇航员大队后才体会到“学习”二字的重量。
于是宇航员们回到课上,白天上课、训练、晚上复习、预习,宇航员的公寓变成了“不夜城”。
宇宙环境适应性训练是第二个坎,包括很多困难的训练。 以其中的“超越耐力”训练为例,宇宙飞船乘坐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额值达到十几克,人必须承受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人的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
刘洋说:“宇宙对女性敞开了热情的胸膛,但从来没有偏爱过。” 她刚开始离心机的超重训练,只有几十秒钟,六个g的负荷就像让她跑了一万米一样,通常腿很软,很累。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普通人只能承受3~4g的重力加速度,但宇航员必须承受40秒的8倍的重力加速度。 训练中,他们的五官被挤压变形,眼泪禁不住往外流,胸部被极度抑制,呼吸非常困难,胳膊抬不起来。 一位宇航员的母亲看到后,边流泪边挥手说:“不看,不看! ”。
进行这个训练的时候,宇航员手头有红色按钮,一旦受不了就可以马上按红色按钮,要求暂停。 但是20年来,没有一个人按过这个红色按钮。
在航天过程中,宇航员的各步骤操作,各细节直接关系到任务的成败。 飞行手册是宇航员在宇宙中执行任务的宝典,所有命令都收集在九大本,几百万字厚手册中。 在飞行程序的训练中,他们做的笔记比桌子高,数万条命令成为习性动作和肌肉记忆,每个人闭上眼睛也能正确地进行全过程操作。
最终,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评定,前后选拔的两个21名宇航员顺利通过审查,具备独立执行所有载人航天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宇航员训练零淘汰率的记录,在世界宇宙界并不是唯一的。
“运气和奇迹在哪里! ”面对任务宇航员永远做好准备
上帝的10项任务结束后,王亚平回到地球才知道,只有40多分钟的宇宙课程,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宇宙课程是上帝十大任务的一大亮点。 人在无重力环境下站稳脚跟也不容易,一旦开展课程、实验和摄影,那就比地面难上千百倍,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人为此在地面上进行了200多个小时的训练。
宇宙课上的水球实验,王亚平做的水球又圆又大,很漂亮。 看到王亚平向持续摇晃的水球持续注水,地面支持队的心发出了声音。 当完美的水球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时,大家才恍然大悟,“这个女孩绝对做作业,她想给我们一个惊喜啊。 ”我很兴奋。
王亚平确实做了足够的作业。 宇宙中最难的是水球实验,动作变轻,水量少的话水膜有可能破裂。 每次在地面上做实验失败后,王亚平和队友们仔细调查原因,不断尝试,找到窍门。
手工操作交叉对接是一项极其困难的航天技术,被称为“航天穿刺”,对宇航员的心理稳定性和迅速反应、正确评价、正确控制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世界宇宙强国也免不了失败几次。
为了掌握“扎针”技术,确保100%的成功率,刘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训练中,刘旺多次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另外,积极提出了将方向盘的延迟设定从1秒延长到2秒,提高操作控制的难度。 地面1500多次训练,终于转移到了宇宙中的成功。
“运气和奇迹在哪里! 》等了15年“交换”的15天太空旅行张晓光说宇航员面临任务,永远被选拔,永远准备着。
“《大师》和《备份》都是宇航员的本分”
北京宇宙城市,天空模拟器楼,聚光灯下的邓清明有一张平静的脸——20年来,他从未出现在聚光灯下。
“我是宇航员邓清明,现在宇航员大队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还是训练中的第一个现役宇航员。 二十年来,我入选了三次任务梯子,三次失去了与飞天的交往。 为飞天做准备,我无聊,烦,累过,但没放弃过。 “主要”和“备份”都是宇航员的本分”邓清明的声音不大,但语气很坚定。
根据严格训练的21名宇航员,有能力完成宇宙任务。 但是,受任务密度和条件的制约,并非每个人都有飞翔的机会,只能以综合评价的成绩明确人选。 往往,第一名和最后成绩的差距非常小,只有一两分,甚至只有0.05分。 神七宇航员选拔时,刘旺差了0.005分。
大部分宇航员都做过“备份”,也有多次。 神五点翟志刚是“备份”,神六点他再次飞上天空就擦肩而过,但他两次都站在战友身后,微笑着为他们壮行。 神七任务被选拔时,陈全以微小的差距落选,他说:“我会努力做好‘备份’,努力让战友在天上飞得更高。”
上帝11任务发射的前一天,最终的飞天人选是景海鹏和陈冬,邓清明还是“备份”。 这是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又停在发射塔前。 轮到邓清明发言时,他停下来一会儿,转向景海鹏说:“海鹏,恭喜你! ”拥抱了一下。 景海鹏也说:“谢谢! ”充满爱意地说。 几分钟内,整个天阁大厅一片寂静,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神舟11号成功返回后,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对邓清明说。 “你们和上帝11船员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 任务的成功是你们的成功,宇航员在天上的表现是你们的表现。 ”。 听到“共同”这个词,邓清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年3月13日,普通日,为了5名宇航员的停航训练,被写在中国宇宙史上。
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是中国第一位宇航员,十几年来,他们每天重复着“准备出征”,一次接受祖国的选择,一次失去了飞翔和手臂。 超过了黄金飞行期,他们没有了为祖国出征宇宙的机会,但他们依然毫不犹豫地在那一年参加选拔,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出了现役宇航员队。
摸着宇航员纪念徽章,50多岁的他们还是忍不住眼中的泪水。
他们的等待与飞天的光辉一起,构成了中国宇宙史上最厚的一页。
“飞翔是使命,宇宙是战场,困难多么大,危险多么大,也动摇不了我们征服宇宙的决心。”
西北大沙漠孕育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1年11月,宇航员们第一次来到这里,踏入了宇航员的精神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这位元帅、将军和士兵依赖的不朽军队阵容,深深震撼了他们。 从那以后,每次执行任务,宇航员们都会来仰望沉睡在这里的700多位献身于宇宙伟业的英烈。
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27人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遇难。
2003年是世界宇宙史的多事之年。 这时,中国宇航员正在为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做准备。 担心世界宇航员陆续失利的阴天会产生影响,一次座谈会邀请宇航员们进行交流。 不料座谈会成了招待会。 宇航员的想法是惊人的一致,“飞翔是使命,宇宙是战场,困难,危险,动摇不了我们征服宇宙的决心! ”。
2003年10月15日9点,长征2号f火箭护卫神舟5号宇宙飞船直刺天空。 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宇宙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振动,开始与人体共振。 杨利伟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觉得受不了。 共振持续了26秒后,终于慢慢减轻了。 杨利伟仿佛释放了千钧的重担,重生了。
此后26秒,被评价为中国宇航员勇敢,舍身为国忠实。
翟志刚探出头来睁大眼睛,瞬间被宇宙的荒废、广阔和深度所压倒。 但是他已经比计划晚了几分钟。 现在,神舟7号以每秒接近7.9公里的高速,以343公里的高度掠过祖国疆域。 让他们执行船外任务的时间也是十几分钟。
费劲打开舱门的翟志刚正在准备开船时,警报声突然响起。 “轨道室火灾! 轨道船火灾! ”刺耳的声音不断重复着。
宇宙飞船火灾是全世界宇航员在宇宙中最害怕的事故。 在报警的第一时间,轨道室内的刘伯明和返回室内的景海鹏检查了所有设备,但没有发现火灾,也没有发现短路飞火。 这时轨道室处于真空状态,不可能发生火灾。 翟志刚他们评价说没有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但可怕的警报声还在持续。
“你还不能离开船舱吗? ”刘伯明问。
“滚出船! 』翟志刚答。
翟志刚爬上舱门,全身已经在无底的广阔宇宙中。 根据计划,他首先将固定在飞艇舱外的实验样品放回飞机内,然后从室内取出五星红旗,进行太空漫步和舱外展示。 第一时间,刘伯明先递国旗,翟志刚用心接收,两人暂时改变了开船的顺序。
2008年9月27日16点41分,身穿“飞天”舱外宇航服的翟志刚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 “神舟七号报告:我出船了,感觉很好。 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 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
那一刻,人们从电视直播中看到的是五星红旗在神舟宇宙飞船外飘扬,但当时的惊险是不知道的。
回到地球后,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先展示国旗。 翟志刚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升上宇宙。 ”。 刘伯明说:“即使我们不能回去,也要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宇宙中。”
幸运的是,事后分析显示,轨道室火灾警报只是一个虚惊。
两次飞天的聂海胜和听了三次梦的景海鹏说:“你实现了飞天夙愿,将来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
“宇宙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翔的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去宇宙! ”聂海胜回答。
作为一个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向中外记者提供了这样的“答案”:“我渴望再次去宇宙,再次成为先驱,再次胜利,让浩瀚宇宙再次见证一个宇宙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梦想新时代,“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再次飞往宇宙”
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 “建设宇宙强国”写了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宇宙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空间站时代的帷幕即将拉开。 在北京航天城市,宇航员们开始了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的第一年。
空间站时代,出仓组装,修理科学设备是日常业务,出仓是巨大的负荷活动。 一直锻炼上肢力量和手指力量的王亚平最初没有具体的概念。 5天的船外服实验完全颠复了她的想象:因为用120公斤以上的船外服工作了3、4个小时,手颤抖得拿不了笔。 将来真正的宇宙飞船出发活动相当于一次在地面上连续工作7、8小时的训练量。
50出头的刘伯明看起来比10年前参加神七任务时更精干。 为了空间站的任务,他积极增加训练,增强了自己的体力。 刚结束身体检查的他,肺活量达到了6000毫升,比年轻时好。
“有幸赶上伟大的时代,参加伟大的事业”祖国更强,刘伯明亲身感受到。 20年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刚刚开始。 20年后,外国宇航员已经选择来中国参加海上救生训练。 “外国宇航员还想学中文。 我想加入中国宇航员队。 想和我们一起交流合作”
“只有一个,希望能再次飞往宇宙。”费俊龙说。
新时代,每个人都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