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1字,读完约2分钟
讨债有多难? 前几天,发生在河北唐山的“教科书式老赖”,让听到的人伤心:整整两年,一方交通事故受害者生命垂危,儿子等不及救命的钱,只好拼命恳求。 另一方面,发生事故的司机买车,转移财产,双手“哭”否认。 虽然拿到了法院白纸黑字的判决书,但是在12月1日受害者最终放手之前,没有等待那个救命的赔偿。 如果不是受害者的儿子无法忍受,在网上敲“老赖”,引起舆论和法院的迅速行动,“老赖”有可能会继续依赖下去。
执行困难]长期以来,这个极端的案例唤醒了我们:如果法院判决的严重性不在执行中得到维护,我们都有可能付出这样的代价。
“赖先生”的存在,“受害者”不仅仅是当事人。 判决执行困难后,受害者们不仅对当事人遭受财产损失,精神上也受到无限折磨。 在法院权威、公共说服力受到质疑之前,司法的公正表现失去了现实的支点。 还有人说“执行难”就像是把法律“白条”打得太多了。 “白条”伤害了法律的尊严,损失是法治信用的“储蓄”,最终会引起“信访不信者法”等社会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果公力救济无力,就有可能使平民的私力救济走上错误的道路。 鼓励人们信仰法治,用法治手段处理矛盾纠纷,需要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比较有效地实现司法公正。 笔者在曾经的采访中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所谓的“讨债企业”,其中有无数黑恶势力参与,跟踪、威胁、非法拘禁等“手段”。 但是,如果法院不能毫不拖延地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稍微合理合法的需求有可能转移到“讨债企业”这样的灰色地区,其背后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和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作为司法执行的最后一环,是老百姓真正看到和触摸的公平正义,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不亚于审判。 年全国人大公开承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最高院员工时,将在2~3年内基本处理执行困难问题。 根据今年7月在全国法院基本处理执行难事业推进会上明确的数字,互联网执行调查控制系统的建设已经达到网上银行3509家,全国法院通过系统查询冻结事件1025万件,冻结了资金867亿元。 对失去信用的被执行者的共同信用惩戒,累计公开了749万人失去信用的被执行者的消息。 近三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发表了涉及员工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执行的2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