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0字,读完约8分钟

1.19万亿,这是武汉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该数据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九,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在第一个方阵中排名第一。

该数据对该省经济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6.88%。

成就来之不易。许多年前,武汉曾在中国的区域地图上“黯然失色”,因为它的总经济产出徘徊在全国前10名城市之外。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振兴武汉”为目标,武汉一路奋起直追,率先加入中部“万亿俱乐部”,夺回了国家综合创新改革试验区、2025年中国制造示范城市等一批“金字招牌”,走上了复兴之路。

实体经济加速增长

每年新增1000亿个产业。

江夏金港,SAIC通用武汉工厂,机器人在装配线上来回挥舞,装载,焊接,喷漆,组装...平均来说,每60秒,一辆新车就会下线。

这是通用汽车公司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

去年9月,第一批50万辆汽车下线,从生产到下线只有19个月。今年4月,总投资75亿元的二期工程仅用了26个月就投产了。

几年前,仍有一个乡村,人们听到鸡和狗的叫声,炊烟袅袅。2011年底,武汉启动了新区规划。目前,上述通用汽车武汉基地为核心,聚集了5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金刚的变化是武汉工业巨变的缩影。

五年前,武汉只有一千亿汽车工业。其工业总产值远低于北京、上海、青岛和沈阳,甚至面临被中部兄弟城市赶超的危险。

产业疲软,谈复兴?武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产业多元化”领先。横跨三环路的六个新城区和三个中心城区将各建成一个工业多元化发展区,作为新的工业主战场。五年内,武汉的工业用地扩大了200平方公里,几乎是过去的四倍。

筑巢吸引了凤凰,也吸引了许多项目。华南铁路和华北铁路将在这条河上会师。通用汽车、雷诺和比亚迪将大举进军。联想、华星光电和天马微电子将抢占先机...五年来,武汉的工业投资已超过1.15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价值50多亿元的18个项目已经投产,给武汉经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过去的五年里,平均每年有一千亿个产业诞生。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设备制造、食品和烟草、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涌现出5000亿个产业,勾勒出武汉新的工业地图。

工业的上升趋势扩大了城市之间的差距。

2014年,武汉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成为“1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之一。

2015年,武汉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2万亿元,五年内基本翻了一番。今年,武汉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八,是近30年来的最佳排名。

三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新动能带来质量增长

近年来,尽管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和烟草等行业发展迅速,但武汉仍然充满了危机感:动能转换、产业连续性,下一个重点在哪里?

着眼未来,武汉将建立产业迭代体系,初步建立102亿元引导基金,利用126亿元社会资本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产业重点。“建设一个万亿级工业,确保工业发展不等于0+心脏和动能输出不会停止。”

在信息技术领域,重点是光电子、新型显示器、集成电路、地球空信息的布局,智能终端和创新链的完整产业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去年3月,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记忆基地落户光谷,这是武汉历史上最大的工业项目。未来,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将建成,大量的手机和电脑将建成武汉的“中国核心”。

同样在光谷,投资160亿元人民币的华星光电与武汉天马一起,代表了世界上规模生产显示技术的最高水平,重点是中小型显示屏。随着联想、昌飞、邮政学院、华为、富士康等终端通信企业的加入,短短几年,从“核心”到“屏幕”,再到智能终端,信息产业的新势头已经形成闭环,万亿级产业集群迫在眉睫。

在生命健康领域,随着光谷生态城企业总收入进入1000亿大关,菲儿山下形成了一个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医疗器械的新型产业集群。其中,80%以上是创新型生物企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产业潜力。

在智能制造领域,武汉聚集了智能、军用船舶、军用重型、华中数控等众多企业。在美国,“武汉智能制造”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这个行业还在继续,而且步伐还没有停止。从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发,大武汉正在规划未来产业。

航天工业正在逐步实现它的梦想。前天,总投资1500亿元的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业,三家企业签约落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高宏伟希望,到“十三五”末,将吸引100至150家企业,年产值将达到300亿元。

量子通信,迎面而来。去年,武汉签署了量子保密通信“五河干线”项目合同,成为一个重要的枢纽。

无人驾驶,有第一次机会。去年年底,全国首批“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落户江城。

武汉希望在五年内,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7万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创新和创业改写城市基因

大武汉加速迈向“梦想之城”

经过再三考虑,斗鱼CEO张文明决定将他在广州的“户口”迁回武汉。虽然转移资产花费了1800万元,但这位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年轻人表示,在武汉创业更实际。

他反复提到一个例子。窦瑜在东湖高新区创业一年多,一直是“广州户口”。然而,东湖高新区从未把斗鱼视为“外国女婿”。省市领导多次来斗鱼公司,甚至询问宽带费用。

回归两年后,斗鱼实现了一个奇迹:去年,直播收入超过10亿元,两轮20亿元融资相继完成,成为武汉第一家估值超过10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

近年来,夏利锋也回到中国开始自己的事业。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在深圳工作了3年后,他选择回到武汉建立“胡安皮网络”,专注于100元以下的平价电子商务。

去年,该网络的年营业额达到了几十亿元,用6亿元在c轮融资,成为第二个"独角兽"企业。

在他们的领导下,武汉已经成为与北京、杭州和深圳齐名的互联网创新“第四大城市”。"两只独角兽相继在武汉出生绝非巧合."夏利锋说风口很重要,但对企业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城市对创新和创业的鼓励和支持。

在过去的五年里,武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城市伙伴”计划和“绿色董”计划。

其中,“城市伙伴”计划旨在为产业创新领域的领军人才、具有创业热情的公众和风险投资者提供资金和优惠政策。

去年6月,世界上第一台飞秒薄膜太阳能设备在武汉亮相。它可以像报纸一样印刷太阳能薄膜电池。发明人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和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曹向东。因为他们也成为了武汉的“城市伙伴”,世界各地的两个人在武汉携手开创了一个新的全球“轻工制造业”。

年轻学生也面临着对创新和创业的支持。

武汉启动了“清通计划”,围绕大学生创业全过程所需的场地、导师、资金和创业辅导等,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培训。在光明谷,每天都有咖啡,每周都有路演,每月都有绿树会议,“给人们一种创业的强烈冲动。”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改写了武汉的城市基因。

东湖高新区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61个,其中科技型企业占80%以上。平均而言,每天新增近44项新专利,并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平均每天有15名硕士以上的人才安定下来;在36家上市公司中,有30家是由当地大学毕业生创办的...

许多新的格式和模式已经形成。在打鱼运动的引领下,一个新的“净红色”经济出现了,直接雇佣了10万人。去年,武汉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了4100亿元,这是由诸如网络推广和精品商店等企业推动的。

今天的武汉已经成为创新和创业的沃土。高端人才继续从海外和沿海地区回流,行业基准数据和顶级投资者频繁到访。武汉被认为是他们行程中不可错过的一站。

抓住机遇,武汉继续伸出橄榄枝。“百万大学生留在中国创新就业”和“百万校友带着智慧回到中国”。政府提出了最好的空空间,量身定做了最好的政策,提供了最好的支持服务,使发电机的军队充满创新和创业活力。

在复兴的道路上,大武汉正大步迈向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和创新之城。

来源:武汉新闻信息网

标题:武汉加入兆强复兴俱乐部

地址:http://www.i0dm.com/whzxxw/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