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7字,读完约3分钟
西津渡是古渡口,基于昔日的栈道而建。 逛街要上楼梯,走山腰,这是这里的特色。 街道很短,两边到处都是商店,大概是纪念品和小吃之类的,卖乐器的小店让我停了下来。 优雅的女性用十二孔陶笛吹奏着现在很流行的“卷珠帘”,声音婉转。
是渡口,自然与水密切相关,至今清朝时期渡口的痕迹仍保存在这里。 在古镇开设的中国救生博物馆中,展示了自古以来就可以参考的救生历史和相关设备的模型,文案很新鲜。 说到渡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五滥华”引发的“永嘉南渡”,让大量北方流民从这里上岸,回顾长江,为自己的命运松了一口气。 北宋王安石受北京邀请,从这里上船,停泊在瓜洲,写下其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达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还我。
京口是现在的镇江。 其实,不仅仅是西津渡,整个镇江都在为长江孕育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里最有名的“三山”是北固山、金山、焦山,前二者对着河流望去,后者更是漂浮在河上,诉说着这个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说不尽的起源。
从西津出来是黄昏,我们去了北固山。 登上北固楼,江面被夕阳映得通红,河边的塔吊也被金色遮住,似乎为整天的劳动成果而自豪。 日落前的光辉也越来越耀眼了。 这不是辛弃疾年来的北固亭。 但是,物非人,则不会给长江带来一丝犹豫。 它依然滔滔向东,不是“废万古之流”,留下的只是我们在景况中产生的感情。
我们不仅眺望着临江,渡船来到了河的中心,那里有焦山在等着我们。 这座万里长江唯一四面被水包围的观光岛被称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 网络评价很高,但是离回去很近,我们也没空放松。 那座被称为“山缠寺”的定慧寺,也只有明黄的围墙引人注目。 匆匆看了一眼被称为“南碑之首”的焦山碑文,在花团锦簇的形象和春游少儿的咔嚓声中,我们回到了岸边。
在镇江短暂的日子里,最完备的时间被赋予了金山,也就是所谓的“三山”的领导人。 镇江的“锅盖面”掉到胃里,擦了擦嘴,满意地走向金山公园的门口。 这座山原本也和焦山一样漂浮在河上,在清道光年之内进入大陆怀抱。 新鲜感和交通便利性的提高,使这里很快成为人们到访的有趣之处,也有人骑着驴在山上打滚。
山里有庙的话,叫金山寺。 寺庙和山的名字来源于越来越多的白蛇传说。 传说与诗文不同,在戏曲评书等中青艺术形式相继出现后,迅速在平民圈传播。 古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站在山门前的小广场上仰望,几乎看不到其背后的山石,有“寺缠山”的荣誉。
寺庙多与塔共存,建于东晋别称“江天禅寺”的古寺也不例外。 无论是山顶还是寺庙的山顶,在塔里看,远处的长江都是灰色的,很难与天划清界限,约“江天一窥”的妙处就在这混乱的状态中。 据说在现在的金山寺里,可以看到与这个传说相关的痕迹,成为法海洞,隐藏着老和尚入寂后肉体的真实面目。
图片来源:青岛新闻网博客游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