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32字,读完约8分钟
珞珈山街的街坊经常被讨论,老家来了亲戚,总是迷路在武汉大学。 即使汉口的送货员照亮了“江岸区珞珈山街”的地址,也会送到武汉大学。 地理上为长江所隔,相距甚远。 对历史沧桑来说,他们都充满忧患,难分伯仲。 关于人文基础,它们的厚度是显而易见的。 是有名的武汉大学,却默默无闻的老房子,真不像风马牛。 冥冥之中,他们彼此亲近的缘分是发现了共名的“珞珈山”。 “珞珈山街”早年被称为“洛加碑路”。 清末,汉口常开租界,这里是俄罗斯租界空地,最开始是球场,民国初年就开始修建道路。 路上有花园,园内刻有“洛加”的石碑(石碑于1967年被破坏),因此得名“洛加碑路”。 “洛加”这个文字作为该地区俄罗斯业主的音译名流传了下来。 1946年,这条街与武昌珞珈山“珞珈”谐音,改称珞珞山路(一说珞珞碑路),解放后改名为珞珞山路。 1967年改名为韶山横街,1972年才改名为珞珈山街。
“珞山街”的绿色路标隐藏在黎黄陂路附近,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站在珞珈山街口,从北向南眺望,收集眼底,一条长100多米,宽20米的街道,典型的汉口老街做法,目前位于武汉市88处二级保护建筑之列。
街道两旁有红砖两三层的房间,看起来朴素雅致。 街道空老化的电缆交错,与市井生活一体化,形成了独自的统一。
以前公寓现在的市井风景
站在珞珈山街的门口,小心东边第一座老房子的墙面,看到了“珞玥山街老房子”的石碑。 确认展示了红砖墙、黑色大理石石碑和近百年的沧桑。 这里是武汉市近代建筑群之一。 从1910年到1927年,老房子由英商怡和洋行投资相继建成,共有20多栋,多为3层高级公寓,带有西班牙建筑风格。 当时,汉口洋行、银行高级职员、大商人、官员、外国人等竞相来建造这所房子。
站在街边,大楼的屋顶、露台、曲栏、石阶、拱门的门框和窗框……这里的20多所房子,风格各异,大楼与大楼相邻,脖子与尾巴相连,整体呈不等边空心三角形的框架,
这里与庭院紧闭的宅邸、不露声色的后巷不同。 他们比以前路过的其他街道更小更雅致,安守在短街上,显得越来越安静平静。 红砖清水外墙和大拱廊属于这里大建筑的特色。 巍峨的法国梧桐、葱郁的松柏长在街边,繁茂的枝条到了深冬也不减少生机。 其间覆盖的红墙红瓦、深栗色木制百叶窗、乌黑的铁花围栏和屋顶上空高耸的黄色方形烟囱都不同,饶有趣味。
残留着昔日的风韵,如今看起来像没落的贵妇人。 现在的红色老房子已经住了几个主人,但现在可能住着普通人、一间房子、一家几代人或者几间房子。 没有阳台。 有的是有点奇怪的“窗边”。 很明显是后来人工焊接了铁栅和防盗网。 不是为了眺望窗边,而是追求生活的便利。 于是,必须在窗台外伸出长竹架子,晾衣服。 有一扇窗户关闭了,被盆景和青藤复盖着。 也有人为了不被各种各样的巨大招牌遮住,不漏光而生气。
小而独特的园子
在市中心有一个安静舒适的街道中心花园,那就是珞园。 街道两旁的房子就像两只巨手把它抱在手心里一样。 珞园呈细长三角形,包围着绿色的漆铁栏杆,两扇月亮洞门敞开。 院子门口放着健身器材,有时孩子在这里玩。 园内安静,有几棵大树和低矮的灌木,白色石质雕塑伴假山奇石,凉亭和石桌石长凳一应俱全。 吟秀亭六柱六角,绿瓦金顶,古典雅。 如果是晴天的话,适合老年人聊天。 从后门出来也是同一个住宅区的大楼、大楼和院子之间的间隔,也就是社区居民通过的通道。
庭院之一有平房,两家缝制店与武汉花卉盆景奇石协会相邻,分开。 屋顶上放置着大小盆景、奇石。 协会办公室的门关上。
对没有独立庭院的公寓式住宅区的居民来说,这个地方是住在城市繁华街道上的小而独特的庭院,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很珍贵。 其中的大熊猫雕塑,抱着竹子的样子很天真。 我不由得上前抚摸它,想到这里所有建筑物的居民在清晨黄昏时探出自己窗户的情景——清新,带着泥土气息空一边呼吸着花园里花草的树木,一边享受着片刻的悠闲与舒适
但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一样的,注定要在历史的变动中结束一生。 最开始有了这个公寓群,这个“绿洲”诞生了,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古树叶茂,安静宜人,但之后由于失守的管理,一度荒废,被作为兰陵路菜园的临时储存处。 直到1983年江岸区人民政府专项拨款修复,1984年4月对外开放,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据这位居民说,长年开花的古老槐树,不劳而获地死去了,只有门口那参天的法国梧桐,还见证着几十年如一日流逝的岁月。
一处住宅两情
我在珞园拦住了两个男人。 一个大约30岁,一个大一点,大约40岁。 我问他们:“你们都住在这条街上吗? ”。 。 我又问:“你们对住的老房子有什么感情? ”。 年轻人明显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马上说:“回心转意啊! 这个破房子,谁想在这里长久住! 如果有钱人早点搬家的话! ”年长的人也说:“是的! 这座老房子早就不堪重负,潮湿潮湿,到处都是裂缝,住在哪里都放心吗? 哪个能搬家? ”“你去找那个老红军。 他们住得很久,我知道! ”。 一转身就离开了。
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来到了珞珈山街36号万晓光的家。 这座房子保持着原有的样子,红漆木门坚固沉重,地板也用好木材铺成,但现在油漆多磨,呈现斑驳的纹理。 房间的光大部分来自楼梯上的拱形大天窗,但仍然很暗,看不清房间的细节。
踩着楚门板的楼梯上楼,在大家面前找到了传言中壁炉的位置,但是那个巨大的壁炉现在没用,被木头封了起来。
现在这里的一、二楼住着万晓光的母亲、他、侄女四代。 他们在这里住了将近40年,万晓光今年55岁。 郭老太太今年81岁,在战争中受了两次伤,现在身体还是不好,但是老人的习性住在这里,换了床就睡不着觉,所以哪儿也不去,生病也住不了医院。
现在郭老太太正在一楼的客厅和邻居们打麻将。 万晓光姐姐在妈妈的房间里给孙子织毛衣。 姐姐和弟弟听了我说那两个邻居的话,姐姐说:“他们一定住在一楼,一楼不太适合人住,一定很潮湿。 我觉得我们住着没问题。 这里房子很舒适,生活也很方便。 我不住在百步亭。 去买菜的时间请到这里来。 ”。 万晓光赞同,这里的房子质量还不错,墙壁也很厚,地板、玻璃门窗等至今很完整,但不太适合房子。 因为房型大小不同(大的有近40平方米的房间,小的不到10平方米)。 而且楼层的空间很高,面积很大,所以装修也很麻烦。
街道南边的头上是青砖白墙红瓦,外面有独立的花园,所以和其他不一样。 里面好像有很多单独的房间,木头楼梯还留着,但已经老化了,踩了也没有安全感。 80岁的老妇人石秀英,从1957年开始就一直住在这里。 她告诉我,这所房子是民国时期最后一位副市长在这里模仿外国风格建造的别墅楼。 现在这里住着6所房子。 一开始,各家共用厨房和厕所。 现在,在改变房子的结构后,终于所有的房子都自己用了。 她年轻的时候和妻子一起从大连来到武汉,现在只有她和女儿殷琦一家住在这里。
今天的珞山街,是一座没有昔日公寓风景,站在两旁用时间剥落的古老建筑,变成砖瓦,讲述着时间的故事。 这条老胡同承载着老武汉人的喜怒哀乐,记载着大武汉的风云兴衰,如何保护这个历史遗迹,值得今天的人思考。 (资料来源:武汉壹周)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北侧,因此被称为湖北。 地理位置为东经108°21’- 116°07’,北纬29°05’- 33°20’。 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 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其余为鄂西山地、鄂北网址和鄂东低山丘陵。 北接河南、南接江西、湖南,东接安徽,西靠四川,西北与陕西接壤。 东西740.6公里,南北470.2公里。 湖北千湖遍地都是,就像镶嵌在绿色大地上的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湖北的地形,东、西、北部是丘陵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