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4字,读完约7分钟
在成都工作,好就是闲——不是上班时间,现在哪个城没追“鸡屁”? 成都清闲在街头巷尾哪个老茶馆老公园? 偷空摸摸,发现总是发呆或胡说八道的人,连云彩都可以慢慢走。
东居士的学问和初恋
这次,我选择了青神县。 青神在成都西南,100多公里,是个小县城。 当地柑橘比芦丁还大,更甜。汉阳花生,鸡自古闻名,几乎不记得了。 但是,属于青神的中岩,真是个好地方——清幽不亚于青城,清净取胜。 在成都人心中,这是一个像有隐私花园一样好的地方。
从成都出发,不到两个小时,巴士就到达了青神站。
岷江特有的水汽涌动——“潮水铺天盖地”。 左边有红褐色的山门,写“中岩”二字,笔锋圆润,字体端正。 隔壁的寺庙虽然说是寺庙,但只剩下寺庙的样子。 没有僧人和香火,只剩下几尊新佛像。 院子里的落叶浸在雨后的水坑里,落了很多。 在古代,是中岩下寺——古中岩分上中下三寺,寺庙之间因石窟造像而沿壁相连,曾香火盛行,被称为“川西南佛教第一山”。
游客们和我的意见相反,石阶蜿蜒,左边是潺潺的清溪水,右边是森林里的凤尾竹。 山风吹来,里面有一股淡淡的辛香,细细识别,又消失了。 空气息惊人地美丽,不仅是我有生以来访问过的山林中最清新、清新,而且轻盈。
不久到了水潭边,水潭对面有几个石窟,左边有几个浮屠(佛教塔建筑),右边分别是手提篮的女供养人、坐在曲腿盘的仙女、身份不明的佛像,风格介于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之间。 话说唐代佛教在四川沿江而传,造像风格也与龙门相承。 水坑里有红褐色的像,是20年前建造的苏东坡和他的妻子王弗。 苏轼是眉山人,青少年时期在中岩书院学习,院长是当地学者的王方。 王弗正是王方的女儿。 据说这个水潭名“呼鱼池”来自苏王结婚的缘故。 以前的王方让学生们起这个潭的名字,苏轼起名为“呼鱼池”。 然后,丫鬟也送来了王弗的手写本,打开了“呼鱼池”三个字,王方就起了结婚的意思。
而且王弗和苏轼早就有了情爱,说是古代罕见的自由恋爱,根据苏轼自己追忆亡妻的文案,结婚后妻子认为只是贤淑,但后来自己不记得的文言文妻子经常能注意到。 这发现对方非常有天赋。 呼唤鱼池泰半是民间希望的美好忖度,但毕竟与苏东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几年前,地方政府要推进青神县,打着“苏东坡初恋之地”的旗号,是中岩的错。
现在的呼叫鱼池里真的有很多鱼,一鼓掌鱼就一个接一个地游了过来。 只是,留下那个名字的夫妇早就去世了。 苏东坡的千古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朦胧,不思不忘”,是悼念妻子王弗的。
青翠的竹子净是法身
沿着山有石阶,并不险峻。 在这样晴朗的日子里,也快乐地慢慢探索。 不久,在原来的下寺山门,门里躺着黑虎——虽说是石虎,但还是隐约能看到老虎的形状。 古中岩、慈姥岩等山连绵不断,从前有豺狼、虎豹出没。 传说后山中老虎常常伤人,寺院中高僧投降,化为石虎镇守的山门。 说起高僧,据说中岩的由来是十六罗汉之一诺讷那尊(诺讷那尊者)开创的。 原以为是牵强附会,后来查了资料,藏传佛教史上有佛教传入中土之前十六罗汉先到达示现神变的记载——这是违背正史的记载,但越来越有可能引起兴趣。
山洞里混在墙上,雕像、坐着、躺着、倾斜着,栩栩如生,有盛唐神韵。 供奉着人、仙女、佛、菩萨、单尊、三尊,位于山顶,也有巍然大观的“净土变”。 可以想象数百年前这里的殿阁寺院是多么辉煌。 所有的寺院都被火灾烧毁了,美丽的艺术也未能幸免。 这些佛像的带子飘扬,姿态优美,身材丰满,但没有头脑——文革时期,疯狂的红卫兵冲进这座安静的山林,摧毁了所有的寺院。 石雕佛像いちじはん会儿破不了,取“捷径模式”砸了佛像的头。
在剩下的佛像中,还可以看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神姿。 还明白古老的颜色:石青、靛蓝、朱……
山里有鸟,婉转地叫。 这是王摩诘的诗境,“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山谷很寂寞,也没有人,一个接一个地绽放,凋谢。” 这些佛像也一样。 在山里,他们在他们的四大都空看到我们的红尘纷纷打扰。
有植物,山就不寂寞。 中岩的植物很多,竹子是主要的,青涩得令人目不暇接。 另外,有数不清的大树、藤本、灌木,一点树干上缠绕着多根茂密的藤条,不知道是藤卷还是木卷。 保养懒惰的人,植物就任性地疯疯癫癫了。 竹叶丰满压扁树枝,水弯在地上,头上排列着天然的绿色拱门。 除了偶尔能听到鸟鸣和溪水声外,没有其他声音,安静安静,胜过青城山。
通过途中深深的石洞,洞门滑稽地竖起了雕刻工粗糙的财神,因此这里成了香火最鼎盛的地方--稀疏地插着几缕化学劣质的香气。 洞口有招牌,证明唐代禅师显出神通。 出于好奇,拉着周小福一起探洞,里面越来越小,最后钻不进去了。 周小福说这个洞很深,小学的时候,他们抱着寻宝的幻想,打着火把往深的地方钻,但被一群受惊的蝙蝠吓了一跳,幽灵哭了。 奇怪的是,现在洞也变浅了。
出了牛头穴后,再走几步就是有名的玉泉。 拙劣地铸造曲水流观,有两条与水泥的龙,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雕刻的坦克和真正来自深山的玉泉水。 据说黄谷用中岩寺玉泉岩下的水泡茶,茶的香味很美,并将“玉泉铭”刻在石壁上。 泉从一个龙口吐出到另一个龙口,但现在是枯水期,水流平缓。 山里人在这里开了一家茶馆,提供了豆花饭和一点简单的炒菜和玉泉水泡茶。 因为价格很多,5元一杯。 快到中午了,本打算在这里吃,但周小福提议去“中寺”旁边的农家乐吃。 那里现在有采摘的蔬菜。
喝了当地的素茶,石阶变陡,沿路缓缓通过千佛长廊、仙床等景观,到达了中寺。 中寺是典型的山寺,有大山门和两部古老庄严矗立的词典。 古人非常崇尚使人理性的书,如果舍不得字纸,就会有专门烧毁废弃字纸的“辞典”,把脏东西丢掉。 字库周围是碑林,苏轼黄庭坚等宋代著名文人到玉泉吟诗品茗,留下的诗作刻在玉泉碑文上。 即使是现在,在中岩的峭壁上,各种各样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 石阶陡立几十级,山顶是正殿,但很遗憾,只有看庙的人没有和尚,只是应景的作品。 据说这几年有“承包”中岩寺院的人,节日里找几个人穿和尚的衣服,卖香求签。
道延绵往上走是上寺,前面有著名的石笋三峰。 三块竹笋芽一样的巨石排列成“品”字状。 通过前面两条竹笋之间的狭窄道路,向左捡起台阶后向左拐,就是展望台。 石壁上有“古中岩”、“身心都了”等文字的石刻。 上寺只是辛格有“寺”的名字,还没有像下寺和中寺那样保留殿堂的架子,完全只剩下当年的地面。 可以认为那一年的上寺是背对着峭壁而建的,已经占据了顶峰,窥视着众山。 尽管没有了清晨的夕阳,但站在这里,还是感觉到了心潮澎湃,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身心消失”的含义。
其实还有东坡的读书楼。 现在只带着架子。 是个危险的房间。 禁止入内。 再转弯,没有标志的地方,出现了三个石棚,写在长满青苔的证明碑上。 这就是最初打开中岩的禅师圆寂的地方,之后有几个高僧圆寂。 石坛下面有个洞,被石板胡乱覆盖,路标上写着禅师在关闭的地方,好像有七八米深。 好像不可思议地隔着栅栏望着,甚至想跳下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宝贝。 例如,墙上有石头洞,里面有秘笈。
图像by远方网